
詳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對養生需要的重視,自然海域生長的海參遠遠不能滿足消費數量,自1978年以來,歷時30余年,科技工作者將海水野生種類馴養成全人工養殖的優良品種并產業化,由此出現不同類別的養殖方式。
底播養殖
在自然海域0-20米水深播撒海參苗讓其自然生長,養殖周期需要4年以上。這樣的底播參與自然繁育的野生參基本上混養在一起了,而且底播海參的數量遠遠大于野生海參的數量,所以都只能算作是底播海參。底播海參是無限接近于野生海參的,質量和營養價格都很高,但由于受海域的限制和養殖周期長、產量低、看管不易、容易被偷盜,捕撈成本高等因素,底播參的產量有限,只占全國海參產量的10%不到。
淺海圈養
在沿海區域修筑攔水壩進行集中圈養,養殖周期在2年左右,產量客觀,易于看管與捕撈,目前沿海海邊基本都被這種參池所占滿。其中的蝦池養殖也是圈養的一種,利用早期廢棄的蝦池改造,在海邊附近空地上挖掘出池塘,在池塘底部進行防水處理,模仿海底環境在池塘內投放石頭、瓦礫等作為人工礁石后進行海參養殖。
大棚養殖
在室內修建養殖池進行養殖,根據海參生長對溫度的要求,使養殖水溫始終保持在適宜生長的范圍內,以便加快生長速度,縮短生長周期。
浮筏吊籠與網箱吊籠養殖
就是所謂的北參南養。利用南方冬春季自然水溫處于刺參最適生長水溫范圍、養殖環境自然餌料豐富等有利條件,將在北方育出的參苗運到南方海域進行養殖,挑選風波小、無淡水注入、潮流疏通、灘面陡峭、辦理便利的內灣,作為飼養海區,采取浮筏吊籠與網箱吊籠養殖,目前以福建地區養殖的規模最大。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熱門圖集
熱門話題
上一頁
1
下一頁
官方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