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d9df"></acronym>

    <td id="sd9df"><ruby id="sd9df"></ruby></td>
    <object id="sd9df"></object>

        <pre id="sd9df"><label id="sd9df"></label></pre>
        <pre id="sd9df"><ruby id="sd9df"><menu id="sd9df"></menu></ruby></pre> <track id="sd9df"><ruby id="sd9df"></ruby></track>
        <big id="sd9df"></big>
        搜索
        搜索

        熱門關鍵詞:遼參產地、遼參文化、營養價值...

        1

        1

        海參的病害及防治

        • 分類:育苗養殖
        • 作者:遼寧省漁業協會
        • 來源:原創
        • 發布時間:2020-07-10 11:09
        • 訪問量:

        【概要描述】

        海參的病害及防治

        【概要描述】

        • 分類:育苗養殖
        • 作者:遼寧省漁業協會
        • 來源:原創
        • 發布時間:2020-07-10 11:09
        • 訪問量:
        詳情

              隨著海參養殖的迅猛發展,病害問題日趨突出,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制約了產業的發展。不少科研單位對海參病害進行了研究。其中,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于2002年在國內首次對養殖刺參的疾病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流行病學調查,基本查明了刺參養殖過程中的主要疾病和病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一、刺參育苗期的主要病害

        1.    爛邊病
              多在每年6?7月份耳狀幼體階段發生,死亡率較高。
              癥狀:耳狀幼體邊緣突起處組織增生,顏色加深變黑,邊緣變得模糊不清,逐漸潰爛,最后整個幼體解體死亡。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爛邊病的致病源之一。藥敏實驗表明,呋喃類抗菌素對該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5×10-6的劑量可治愈此病。

         

        2.    爛胃病
              多發生在大耳狀幼體后期,幼體培育密度大時更容易發生,死亡率高達90%。
              癥狀:幼體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邊界限模糊不清,繼而萎縮變形,嚴重時整個胃壁糜爛最終導致幼體死亡。
              一般認為餌料品質不佳、活餌料營養單一或投餌量過大是發病的主要原因,細菌感染也可導致此病的發生。
              防治措施:一方面投喂新鮮適口的餌料,另一方面適當加大換水量,減少水中細菌數量,配合使用呋喃類抗菌素(3?5)×10-6藥浴有良好療效。

         

        3.    化板病
              此癥又稱化板病、脫板病、解體病,多在樽形幼體向五觸手幼體變態和幼體附板后的稚參時發生,是育苗后期危害最為嚴重和普遍的一種流行病。該病傳染性強、發病快,數日死亡率可達100%。
              癥狀:附著的幼體收縮不伸展,觸手收縮,活力下降并逐漸沉落池底。在光學顯微鏡下,患病幼體表面出現褐色銹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參體外包被一層薄膜,皮膚逐步潰爛直至解體,骨片散落。
              現已鑒定出一株弧菌為致病菌之一,另外尚有數株革蘭氏陰性菌可引起此癥。
              防治措施:一方面,采取二次沙濾或紫外線消毒的方法,并及時消除殘餌糞便等有機物,適時倒池,減少水中的病菌數量;另一方面,重視投餌的質量和數量,特別是通過消毒確保海泥和鼠尾藻餌料不含病原,發現病情,在池中潑灑喹諾酮類抗菌素。

         

        4.    氣泡病
              多在耳狀幼體培育期出現,死亡率較低。
              癥狀:幼體體內吞有氣泡,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
              一般認為該病是由于充氣量過大使幼體吞食氣泡所致,可通過調整通氣量或間歇通氣予以解決。

         

         

        二、幼參及養成階段的病害
              當前養殖刺參最常見的疾病是“腐皮綜合征”,該癥也稱“皮膚潰爛病”“化皮病”,危害最為嚴重。幼參及養成期海參均可被感染發病,但幼參的感染率、發病率、死亡率均高于成參,每年的1?3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8℃以下)是發病高峰。


              初期感染的病參多有搖頭現象,口部出現局部感染,表現為觸手黑濁,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口部腫脹,不能收縮與閉合,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臟現象;中期感染的海參身體收縮、僵直,體色變暗,但肉刺變白、禿鈍,口腹部出現小面積潰瘍,形成小的藍色斑點;感染末期的病參病灶擴大,潰瘍處增多,表皮大面積腐爛,最后導致海參死亡,溶化為鼻涕狀的膠體。


              根據對感染初期和后期多例病參病灶部位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觀察,對比分析和研究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單胞菌屬的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和弧菌屬的燦爛弧菌Vibriosplendidus為優勢菌,感染后期由于刺參表皮受細菌的侵蝕作用形成體表創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蟲富集和生長,造成繼發性感染,加劇海參的死亡。


              在患病刺參體內,尤其是在呼吸樹的中央腔內,鏡檢可發現大量的纖毛蟲,纖毛蟲蟲體附著在刺參呼吸樹內皮構成的呼吸膜上。細菌大量繁殖是導致養殖刺參發病的直接原因。由于水體中細菌大量繁殖,以細菌為食的纖毛蟲數量也隨之大增,大量纖毛蟲隨海水由泄殖腔進入呼吸樹,蟲體集聚在呼吸樹的中央腔內,阻礙了腔內海水正常流動;另一方面,纖毛蟲附著在呼吸樹的內皮層上,減少了呼吸樹內呼吸膜的有效面積,導致刺參呼吸障礙,由此進一步影響刺參的各項生理機能,從而使刺參抵抗力下降。


              造成腐皮綜合癥的病原菌及寄生蟲廣泛存在于海水環境中,雖然使用抗生素抑制病菌的泛濫,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尚需從改善養殖環境入手,走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般認為,刺參感染多由細菌引起,但是2005年科研人員在大連地區患病刺參體內不僅檢測到大量細菌,還檢測到一種球狀病毒顆粒且病毒粒子的檢出數量與發病程度呈正相關。兩種病原的原發性與繼發性,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柯亞夫. 海參的研究
        牟紹敦,李元山,王穎.我省海參增養殖技術發展現狀
        林治術,鄭炯,曹志海.2003海參增養殖技術
        原承龍.刺參圍網養殖技術試驗
        王印庚,榮小軍,張春云,孫素鳳.養殖海參主要疾病及防治技術
        鄧歡.刺參體內的新病原
        戰文斌,俞開康.海參和海膽的疾病
        劉曉云,范瑞青,譚金山,高瀾.纖毛蟲與養殖海參的“腐皮綜合癥”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上一個:

        熱門圖集

        熱門話題

        《雙城記》:美食博主帶你了解元氣早餐-遼參
        《雙城記》:美食博主帶你了解元氣早餐-遼參
        螺旋冷凍海參加工工藝
        螺旋冷凍海參加工工藝
        發布時間 : 2020-07-13 13:51:57
        螺旋冷凍海參加工工藝
        查看詳情
        螺旋冷凍海參加工工藝
        干海參加工工藝流程
        干海參加工工藝流程
        發布時間 : 2020-03-25 22:29:00
        干海參加工工藝流程
        查看詳情
        干海參加工工藝流程
        上一頁
        1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国产大学生口爆吞精在线视频|欧美男同gay猛男|清纯唯美国产欧美日韩专区
        <acronym id="sd9df"></acronym>

          <td id="sd9df"><ruby id="sd9df"></ruby></td>
          <object id="sd9df"></object>

              <pre id="sd9df"><label id="sd9df"></label></pre>
              <pre id="sd9df"><ruby id="sd9df"><menu id="sd9df"></menu></ruby></pre> <track id="sd9df"><ruby id="sd9df"></ruby></track>
              <big id="sd9df"></big>